标签: 历史

《明史》庄烈帝

《明史》庄烈帝,赞曰:帝承神、熹之后,慨然有为。即位之初,沈机独断,刈除奸逆,天下想望治平。惜乎大势已倾,积习难挽。在廷则门户纠纷。疆埸则将骄卒惰。兵荒四告,流寇蔓延。遂至溃烂而莫可救,可谓不幸也已。然在位十有七年,不迩声色,忧劝惕励,殚心治理。临朝浩叹,慨然思得非常之材,而用匪其人,益以偾事。乃复信任宦官,布列要地,举措失当,制置乖方。祚讫运移,身罹祸变,岂非气数使然哉。迨至大命有归,妖氛尽扫,而帝得加谥建陵,典礼优厚。是则圣朝盛德,度越千古,亦可以知帝之蒙难而不辱其身,为亡国之义烈矣。

明末史三题

明末兄弟四帝优劣评判

熹宗朱由校(天启帝)、毅宗朱由检(崇祯帝)、安宗朱由崧(弘光帝)、昭宗朱由榔( 永历帝)都是神宗(万历帝)的孙子,是堂兄弟。
崇祯十六岁登基执政时,明朝处于内乱、外患、地方势力割据、庞大的文官集团把持朝政,整个明帝国可谓内忧外患,风雨飘摇,其十七年来勤俭勤勉,兢兢业业,不迩声色,忧劝惕励,殚心治理付出全部的精力与明末庞大的文官集团抗争,用尽心力意图复兴明室,最终城破自缢,不过崇祯这一自我牺牲的决定,就这样最终毁灭了后来复明志士坚守南方的许多希望,不知为什么,每当想到此,心中总会泛起隐隐的深深的痛,敬崇祯之志,惜崇祯之才,悲崇祯之时,怜崇祯之痴,假使他南迁,凭半壁江山图中兴大明!看到南明江南抵抗清军的意志非常之强.这也是让我一直耿耿于坏,扼腕叹息的地方。崇祯非亡国之君,而当亡国之运。
个人认为,永历帝虽然是庸才,却不是昏君,更不该是亡国之君,其实如果让他充分享受制度优势和太平年境,他完全可以做得不比宪宗、穆宗这些守成之主差,甚至能比得上宣宗或者孝宗。其次是熹宗,他不勤政,但是颇为知道“有所不为”的道理。弘光帝最为差劲,基本是标准的亡国之君。

关于明绍宗

明绍宗朱聿键(隆武帝)一直以勤政节俭、奋发有为、锐意进取著称,是人们心目中南明
的明主,如果时机好,他可能有成祖的业绩。至于他的弟弟 朱聿鐭(绍武帝),实在只是一个想过皇帝瘾的愚人。

气节与策略

很多人评价南明人物以气节为第一位,但如果只有气节没有救国的策略,那不过是送死而已。气节加策略才是英雄。所以,南明最杰出的政治家是堵胤锡、张煌言、李定国、王化澄再次是何腾蛟、瞿式耜、郑成功、沐天波,史可法、黄道周都只是有气节没策略的死忠 之臣,朱大典、苏观生、马吉翔之类就更等而下之了。

中国的王朝共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正统王朝,如秦、汉、晋、隋、唐、明
二,正统小王朝,如曹魏、东晋、南朝宋、南齐、南梁、后梁、后周、宋、南明
三,伪朝,如新、后凉、南凉、北凉、前赵、后赵、前秦、后秦、西秦、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夏、成汉,北魏、北齐、北周、后唐、后晋、后汉、辽、金、元、清
四,割据小王朝,如蜀汉、吴、西凉、前凉、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 、南汉、荆南、北汉、渤海、大理、契丹、女真、西夏、蒙古、后金
五,诸侯国,如东周列国

南明与东晋、南宋之比较

南明是中国历史上最悲壮惨痛的一页,每当读到这段历史,总是催人泪下。
南明之所以没有像东晋、南宋那样坚持下来,我认为主要是以下这2个因素。
第一、军事实力,晋军主力在八王之乱的自相残杀中消亡,东晋初期虽然军力不强,但是北方诸胡互相攻战无暇南顾,而等前赵基本巩固北方的时候,东晋在南方的统治已经稳固。北宋灭亡,东京陷落,但其实宋军主力尚存,并为受到毁灭性打击。而明朝呢,许多人包括南明史的作者顾诚先生都认为南明至少在弘光初是具有强大军事实力的。我不太赞同这个观点,甲申之前明军主力已经在松山、潼关2役被歼灭,其实此时明朝已不具备多少实力了,最后的精锐部队也跟吴三桂投降了清军。至于四镇和左良玉的部队虽然人数不少,但基本都是些残兵败将,战斗力实属有限,数量并不代表质量如果明军有字面上的那么强大,李自成也不可能打进北京了;打个比方3大战役后国民党尚有220万部队,结果渡江战役一溃千里,因为国民党的精锐主力都已经在3大战役中被歼灭了。南明也是这样从一开始就没有强大的军队。当时中国真正有战斗力的部队只有2只,一只是李自成的大顺军,山海关之战后又连受清军打击已经成崩溃之势;另一只是张献忠的大西军,大西军这成为后期抗清的主力军。南明没有南宋的军事势力,也没有东晋有利战略条件,这是一不足。
第二、领导核心问题,东晋的司马睿本身是江南的封疆大吏,手中有一定实力。南宋赵构在东京陷落前就在商丘统率勤王兵马,他是徽宗的儿子,钦宗的弟弟,手握兵权名正言顺成为抗战领袖。而反观南明诸王:弘光、隆武、永历各个是落魄藩王,无权无兵,无法形成强有力的抗战核心,这是二不足。